手机微信,的确如一个百变的魔术箱,需要什么有什么,方便又快捷地让资讯展现在眼前。
初开设微信,特别是加入朋友圈,进入了几个微信圈,着实很新奇,想说的话想和谁聊天,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于是出现了“低头一族”。车站、饭店、不管是等人等车还是办事,只要有闲空,手机一握,头低下,手指弹跳,仿佛进入一个人声喧嚣之地。于是乎,“低头一族”成了一种现象一种时潮。
微信的魅力,可让人回家探望年迈的两老,却顾不上和他们说几句话,母亲辛辛苦苦张罗的一桌饭菜,抵不住手机微信那低低的一声“叮嘟”;陪孩子学习,心不在焉不耐烦孩子的疑问;常见的现象是一家两口或三人,晚饭后,各自玩微信,不做一句交流,沉浸在各自的“世界”里,忘记彼此的存在。
微信真的那么诱人吗?其实大多数的微信内容是“浪费时间”的“残茶剩饭”,既无味又无趣。纵观微信的“创造者”,大部分是无聊之时的无知之作;自家的花开了,照张图片晒一晒,吃顿家常便饭也要晒一晒;更有人把自己孩子的一笑一颦也发网上晒一晒,殊不知你以为“美好”、“温馨”、“幸福”的事,对别人则是生烦生厌生气。许多微信的创造者,把自己的浮躁、虚荣、炫耀、无知、浅薄等等拉上来,展现给别人。外出旅游发一串风光照;和某个人吃顿饭,发几张图;买几件衣服也要亮一亮……纵观这些“创造者”的微信,有许多很是让人失望。人间烟火平凡事,谁家也差不多。何必让你感到“有彩”,其实别人早已或正在实施的事儿,来讨扰人呢?其实,微信是个舞台,芸芸众生的登台表演,是一种纵目睽睽之下的“亮相”。这是一个人的修行、素质、教养、文化结构、人性人品的集中表现。看朋友微信圈,便可较为便捷地“认识”或者说“知道”一个人。
微信看人品,其实也有其道理。在我的微信群里,有一位退休老者,每天发一则长则百字短则几十字的“微语”。这些“微语”是他日常生活的感受,文字简练,内容丰富,类如日记式的“微语”,如一抹阳光或一阵细雨,让读到的人感觉极舒服。
我们以为网络时代获取信息更便捷,可忽略了筛选信息的难度也在有所增加。我们把许多时间和精力耗费在色彩绚丽的图片和一些哗众取宠又耸人听闻的言辞中,而真正能得到和值得分享的信息又有多少呢?
我以为看微信,不迎合,无话则闭嘴,有话则简洁。做任何事都有规矩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微信也是一样,在发微信时,就不要超越这个度。不该发的,坚决不发,该抵制的,就坚决抵制。